Jump to content

User:AUPSY202306/sandbox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Delusional parasitosis
Other namesDelusional infestation or Ekbom's syndrome[1]
SpecialtyPsychiatry, dermatology

寄生蟲妄想症[edit]

寄生蟲妄想症(DP) 是一種精神障礙,患者持續相信自己感染了活體或非活體病原體,如寄生蟲、昆蟲或臭蟲,但實際上並不存在此類感染。他們通常會報告一種被稱為「蟻化」的觸覺幻覺,一種類似於昆蟲在皮膚上或皮膚下爬行的感覺。 莫吉隆斯症被認為是這種情況的一個亞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認為潰瘍中含有有害纖維。[1]

寄生蟲妄想症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中被歸類為妄想性疾病。原因尚不清楚,但被認為與大腦中過多的多巴胺有關。當妄想是精神病的唯一症狀並且妄想(無法用其他病症更好地解釋)持續一個月或更長時間時,即可診斷為寄生蟲妄想症。很少有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願意接受治療,因為他們不認為這種疾病是一種錯覺。抗精神病藥物提供了潛在的治癒方法,而認知行為療法和抗憂鬱藥物可用於幫助緩解症狀。[1]

這種情況很罕見,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兩倍。該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齡為 57 歲。埃克博姆綜合徵的另一個名稱是為了紀念神經學家卡爾-阿克塞爾·埃克博姆 (Karl-Axel Ekbom),他於1937 年和1938 年發表了對該疾病的開創性描述。[1]

分類[編輯原始碼][edit]

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中,妄想感染被歸類為軀體亞型的妄想症[1][2]自 2015 年以來, 「寄生蟲妄想症」 這個名稱一直是最常見的名稱,但這種病症也被稱為妄想性感染、妄想性寄生蟲病、妄想性外寄生蟲病、心因性寄生蟲病、埃克博姆症候群、皮膚恐懼症、寄生蟲恐懼症、蟻巢和「可卡因蟲」 」。[2]

莫吉隆斯症是寄生蟲妄想症的一種形式,人們會產生皮膚疼痛感,他們認為這些皮膚含有各種纖維;它的表現與其他妄想感染非常相似,但患有這種自我診斷病症的人也認為他們的皮膚病變中存在繩索或纖維。[1][2]

妄想性漏斗寄生蟲病是寄生蟲病妄想的一種形式,人們認為寄生蟲感染是在他們的住所中,而不是在他們的身體或體內。[3]

徵兆和症狀_[edit]

患有寄生蟲妄想症的人相信「寄生蟲、蠕蟲、蟎蟲、細菌、真菌」或其他一些生物體已經感染了他們,而合理的邏輯或推理無法使他們放棄這種信念。[2]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的細節有所不同,儘管通常表現為爬行和刺痛感,最常被描述為感覺到寄生蟲在皮膚上爬行或鑽入,有時伴隨著實際的生理感覺(被稱為蟻走感)作為形成[1][2][4]受影響的人可能會在試圖擺脫「寄生蟲」時傷害自己;由此造成的皮膚損傷包括擦傷、瘀傷和割傷,以及使用化學物質和過度清潔程序造成的損傷。[4]

DP 患有妄想性寄生症的人通常會辨認出一些先前事件,例如蟲咬、旅行、共用衣物或接觸感染者等,這些事件可能會使個人因為對先前能夠忽略的症狀更加敏感而將症狀誤歸因。[1]幾乎在皮膚上的任何痕跡,或在個人或其衣物上發現的小物體或微粒,都可能被解釋為寄生蟲感染的證據,並且患有這種狀況的人通常會強迫性地收集這種“證據”以呈交給醫療專業人員。這種展示被稱為“火柴盒標誌”、“密封袋標誌”或“樣本標誌”,因為“證據”經常出現在小容器中,例如火柴盒。[1][4]每 10 名 DP 患者中就有 5 到 8 人出現火柴盒徵。[1] 相關的還有一種“數位樣本標誌”,其中個人攜帶照片集來記錄他們的狀況。[1]

類似的妄想可能存在於親屬中,這種共同狀況被稱為「folie à deux 」(法語,意為“兩人的瘋狂”),在5%到15%的病例中出現,被視為一種共同的精神病性疾患。[4]由於網路和媒體助長了共同的妄想,DP 也被稱為folie à Internet(法語,意為“互聯網的瘋狂”);當受影響的人被分開時,他們的症狀通常會消退,但大多數人仍然需要治療。[4]

大約十分之八的 DP 患者患有併發疾病——主要是憂鬱症,其次是藥物濫用和焦慮;他們的個人和職業生活經常受到干擾,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症狀感到極度痛苦。[5]

2011 年梅奧診所對 108 名患者進行的一項研究未能在皮膚活檢和患者提供的標本中找到皮膚感染的證據;研究得出結論,皮膚感染的感覺是DP。[1][6]

原因[編輯原始碼][edit]

寄生蟲妄想症的病因尚不清楚。這可能與大腦紋狀體中多巴胺過多有關,這是由於多巴胺轉運蛋白(DAT)功能減弱所致,該功能調節大腦中的多巴胺再吸收。[1][4]支持多巴胺理論的證據是,抑制多巴胺再吸收的藥物(例如古柯鹼安非他明)已知會誘發蟻走感等症狀。已知其他表現出 DAT 功能降低的情況會導致繼發性 DP;這些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腦外傷酗酒巴金森氏症亨廷頓氏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缺鐵」。[4]進一步的證據表明,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改善 DP 症狀,這可能是因為它們會影響多巴胺的傳遞。[4]

診斷[編輯原始碼][edit]

妄想性寄生症的診斷條件包括:當妄想是精神病的唯一症狀、妄想持續了一個月或更長時間、行為在其他方面並未明顯奇怪或受損、障礙(如果在任何時候出現)相對短暫,且妄想不能被其他醫學狀況、精神障礙或物質的影響更好地解釋。為了進行診斷,個人必須將異常的皮膚感覺歸因於他們相信自己被感染的信念,即使有證據顯示他們實際上並沒有感染,仍然堅信自己受到感染。[1]

此病症有兩種形式:原發性和繼發性。在原發性寄生蟲妄想症中,妄想是精神疾病的唯一表現。次發性妄想性寄生症發生在另一種精神狀態、醫療疾病或物質(醫療或娛樂)使用導致症狀的情況下;在這些情況下,妄想是另一種狀態的症狀,而不是疾病本身。[2]繼發性 DP 可以是功能性(主要由於精神疾病)或器質性(由於其他內科疾病或器質性疾病)。[4] 繼發性器質性形式可能與維生素 B 12缺乏甲狀腺功能減退、貧血肝炎有關、糖尿病愛滋病毒/愛滋病梅毒或使用甲基安非他命古柯鹼等興奮劑。[4][7]

檢查排除其他原因是診斷的關鍵。[4] 透過皮膚檢查和實驗室分析排除寄生蟲感染。由於個人不斷抓擾皮膚,可能會出現細菌感染。還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皮膚搔癢的情況;的狀況,包括複查可能導致類似症狀的藥物。[4] 進行檢驗以排除其他情況有助於與醫師建立信任關係;這可以包括實驗室分析,例如全血細胞計數綜合代謝組紅血球沉降率C反應蛋白毒理學促甲狀腺激素的尿液分析,以及用於檢測或排除寄生蟲感染的皮膚活檢和皮膚病學測試。[1][5] 根據症狀,可能會進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梅毒病毒性肝炎B 12葉酸缺乏症」以及過敏測試。[1]

差分[編輯原始碼][edit]

寄生蟲妄想症必須與疥瘡、蟎蟲和其他可能伴隨妄想發生的精神疾病區分開來;這些包括精神分裂症癡呆症焦慮症強迫症、情緒或物質誘發的精神病或其他可能導致精神病的病症,例如貧血。 [5]

搔癢和其他皮膚病最常見是由蟎蟲引起的,但也可能是由農產品引起的「雜貨店搔癢」、寵物引起的皮膚炎、毛毛蟲/飛蛾皮膚炎或接觸玻璃纖維引起的。據報道,一些合法或非法的藥物,如安非他明多巴胺激動劑阿片類藥物可卡因也可能引起皮膚感覺。鑑別診斷中必須排除的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低下、腎臟或肝臟疾病。[5] 許多生理因素以及環境因素(例如空氣中的刺激物)能夠在其他健康的個體中引起「爬行」感覺;有些人會迷戀這種感覺及其可能的意義,這種迷戀可能會發展成DP。[8]

治療[編輯原始碼][edit]

截至 2019 年,尚無任何研究將現有治療方法與安慰劑進行比較。[9] 唯一能夠治癒、也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 認知行為療法(CBT)也可能有用。利培酮是首選治療方法。[1] 多年來,首選的治療方法是匹莫齊特,但它比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具有更高的副作用。[5] 阿立哌唑齊拉西酮有效,但尚未對寄生蟲妄想症進行充分研究。奧氮平也有效。所有藥物均以盡可能低的劑量使用,並逐漸增加直至症狀緩解。[1]

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常常拒絕接受寄生蟲妄想症的專業醫學診斷,儘管有明顯的療效,但很少有人願意接受治療,這使得病情難以控制。[1][2][10] 讓 DP 患者確信沒有感染證據通常是無效的,因為病人可能會拒絕這樣做。[5] 由於 DP 患者通常會見到許多不同專業的醫生,並有感到孤立和抑鬱的感覺,因此獲得患者的信任並與其他醫生合作是治療方法的關鍵部分。[4]皮膚科醫師可能會更成功地介紹使用藥物來減輕搔癢的痛苦。[4]直接面對個人關於妄想的問題是沒有幫助的,因為根據定義,妄想不太可能改變;那些願意接受心理治療的人可以透過認知行為療法來對抗信念。[5] Heller 等人概述了五階段治療方法。(2013)尋求在醫生和病人之間建立融洽和信任。[1][11]

預測[編輯原始碼][edit]

這種情況的平均持續時間約為三年。[1] 這種情況會導致社會孤立並影響就業。[1]可以透過抗精神病藥物或治療潛在的精神疾病 來治癒。[1]

流行病學[編輯原始碼][edit]

雖然寄生蟲妄想症是一種罕見的疾病,但它是最常見的疑病性精神病,並且比其他類型的妄想(例如與體臭或口臭相關的妄想)更常見。[2] 它可能未被發現,因為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沒有去看精神科醫生,因為他們不認為這種情況是一種妄想。[2] 明尼蘇達州奧姆斯特德縣 的一項基於人群的研究發現,盛行率為每 10 萬人年 27 例,發病率為每 10 萬人年近 2 例。[2] 大多數皮膚科醫師在其職業生涯中都會至少見到一名 DP 患者。[4]

女性觀察到的這種情況是男性的兩倍。60 多歲的人發病率最高,但 30 多歲的人發病率也較高,這與物質使用有關。[1] 它最常發生在平均年齡為 57 歲的「社會孤立」女性。[4]

自 2000 年代初以來,網路的強大影響力導致莫吉隆斯症的自我診斷日益增加[1]

歷史[編輯原始碼][edit]

瑞典神經學家Karl-Axel Ekbom於 1937 年首次將寄生蟲妄想症描述為「老年前感染妄想」。[1]此後,該通用名稱已多次更改。Ekbom 最初使用德語單字dermatozoenwahn,但其他國家使用術語Ekbom 症候群。這個術語不再受歡迎,因為它也指不寧腿症候群(更具體地說是威利斯-埃克博姆病(WED)或維特馬克-埃克博姆症候群)。[12][13] 其他提到「恐懼症」的名稱被拒絕,因為焦慮症不是典型的症狀。[13] 1946年,研究人員J Wilson 和H Miller 描述了一系列病例後,同名的埃克博姆氏病在英文文獻中被改為“寄生蟲妄想”,並於2009 年改為“感染妄想”。[1][14] ] 自2015年以來最常見的名稱是「寄生蟲妄想症」。[2]

Ekbom 的原著於 2003 年翻譯成英文;作者推測,詹姆斯·哈林頓(James Harrington,1611-1677)可能是“第一個有記錄的人,當他'開始想像他的汗水變成了蒼蠅,有時變成了蜜蜂和其他昆蟲'時,就遭受了這種妄想。” [15]

莫吉隆斯[編輯原始碼][edit]

主詞條:莫吉隆斯症

莫吉隆斯研究基金會的創始人 Mary Leitao[16] 莫吉隆斯這個名字,並從 1600 年代中期一位醫生寫的一封信中恢復了它。[17][18] Leitao 和她的基金會的其他參與人員(自稱患有莫吉隆斯症)於 2006 年成功遊說美國國會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 成員調查該病症。[19][20]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於 2012 年 1 月發表了多年研究的結果。該研究發現莫吉隆斯症患者體內不存在潛在的感染性疾病,且幾乎不存在致病微生物;發現的纖維很可能是棉花,而且情況「類似於更常見的情況,例如妄想感染」。[21]

一個活躍的線上社群支持莫吉隆斯病是一種傳染病的觀點,並提出與萊姆病的關聯。「主要來自一組研究人員」的出版物描述了少數個體皮膚樣本中螺旋體、角蛋白和膠原蛋白的發現;這些發現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的更大規模的研究相矛盾。[2]

社會與文化_[edit]

馬薩諸塞大學 昆蟲學家Jay Traver(1894-1974)在她去世後被描述為犯了“科學昆蟲學雜誌上有史以來發表的最顯著的錯誤之一”,[22]在發表了1951 年她的研究報告後稱為蟎蟲侵擾。[23]她對自己與蟎蟲的經歷的詳細描述後來被證明是不正確的,[22]並且被其他人描述為寄生蟲妄想症的典型案例。[24][12][25][26] 馬坦·謝洛米(Matan Shelomi) 表示,這篇論文對患有寄生蟲妄想症的人造成了“永久和持久的傷害”,“他們通過《廣泛傳播並引用特拉弗的文章和其他偽科學或虛假報告》」互聯網,使治療和治愈變得更加困難。[25]他認為,這篇歷史論文應該被撤回,因為它誤導了人們關於他們的妄想的觀點,並且「由受騙的病人撰寫或促成的」論文,以及網路上的陰謀和莫吉隆斯的相關妄想可能會增加。[25]

謝洛米在 2013 年發表了另一項他所謂的科學不當行為的研究,當時《紐約昆蟲學會雜誌》 2004 年的一篇文章中包括了他所說的火柴盒標本的照片處理,以支持DP 患者感染跳蟲的說法。[27]

另見[編輯原始碼][edit]

  1.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a Moriarty N, Alam M, Kalus A, O'Connor K (December 2019). "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approach to delusional infestation". Am. J. Med. (Review). 132 (12): 1401–1409. doi:10.1016/j.amjmed.2019.06.017. PMID 31295443. S2CID 195893551.
  2.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Suh KN (June 7, 2018). "Delusional infestation: Epidemi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 UpToDate. Wolters Kluwer. Retrieved March 8, 2020.
  3. ^ Lutfi Al-Imam AM (January 2016).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 delusional parasitosis". Journal of Dermatology & Dermatologic Surgery (Review). 20 (1): 5–14. doi:10.1016/j.jdds.2015.11.003.
  4.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Reich A, Kwiatkowska D, Pacan P (December 2019). "Delusions of parasitosis: an update". Dermatology and Therapy (Review). 9 (4): 631–638. doi:10.1007/s13555-019-00324-3. PMC 6828902. PMID 31520344.
  5. ^ a b c d e f g Campbell EH, Elston DM, Hawthorne JD, Beckert DR (May 2019).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elusional parasito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Review). 80 (5): 1428–1434. doi:10.1016/j.jaad.2018.12.012. PMID 30543832. S2CID 56483906.
  6. ^ Hylwa SA, Bury JE, Davis MD, Pittelkow M, Bostwick JM (September 2011). "Delusional infestation, including delusions of parasitosis: results of histologic examination of skin biopsy and patient-provided skin specimens". Archives of Dermatology. 147 (9): 1041–1045. doi:10.1001/archdermatol.2011.114. PMID 21576554.
  7. ^ Fisher, Alec H.; Stanciu, Cornel N. (December 2017). "Amphetamine-Induced Delusional Infes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Residents' Journal. 12 (12): 12–13. doi:10.1176/appi.ajp-rj.2017.121204.
  8. ^ Hinkle NC (2000). "Delusory parasitosis" (PDF). American Entomologist. 46 (1): 17–25. doi:10.1093/ae/46.1.1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012-10-21.
  9. ^ Assalman I, Ahmed A, Alhajjar R, Bewley AP, Taylor R (December 2019). "Treatments for primary delusional infestation".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12 (12): CD011326. doi:10.1002/14651858.CD011326.pub2. PMC 6903768. PMID 31821546.
  10. ^ Harth W, Hermes B, Freudenmann RW (April 2010). "Morgellons in dermatology". Journal der Deutschen Dermatologischen Gesellschaft (Case report and review). 8 (4): 234–242. doi:10.1111/j.1610-0387.2009.07219.x. PMID 19878403. S2CID 205857564.
  11. ^ Heller MM, Wong JW, Lee ES, et al. (July 2013). "Delusional infestations: clinical present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Review). 52 (7): 775–783. doi:10.1111/ijd.12067. PMID 23789596. S2CID 205187385.
  12. ^ a b Hinkle NC (June 2011). "Ekbom syndrome: a delusional condition of "bugs in the skin"".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13 (3): 178–186. doi:10.1007/s11920-011-0188-0. PMID 21344286. S2CID 524974.
  13. ^ a b Freudenmann RW, Lepping P (October 2009). "Delusional infestation".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Review). 22 (4): 690–732. doi:10.1128/cmr.00018-09. PMC 2772366. PMID 19822895.
  14. ^ Slaughter JR, Zanol K, Rezvani H, Flax J (December 1998). "Psychogenic parasitosis. A case se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Psychosomatics (Historical review and case report). 39 (6): 491–500. doi:10.1016/S0033-3182(98)71281-2. PMID 9819949.
  15. ^ Ekbom KA, Yorston G, Miesch M, Pleasance S, Rubbert S (June 2003). "The pre-senile delusion of infestation". History of Psychiatry (Historical biography). 14 (54 Pt 2): 229–256. doi:10.1177/0957154X030142007. PMID 14521159. S2CID 444986.
  16. ^ Harlan C (July 23, 2006). "Mom fights for answers on what's wrong with her son". Pittsburgh Post-Gazette. Retrieved August 4, 2007.
  17. ^ DeVita-Raeburn E (March–April 2007). "The Morgellons mystery".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May 8, 2015.
  18. ^ Browne T (1690). "A Letter to a Friend". James Ea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 ^ Schulte B (January 20, 2008). "Figments of the Imagination?". Washington Post Magazine. p. W10. Retrieved June 9, 2008.
  20. ^ "Unexplained dermopathy (aka "Morgellons"), CDC Investigatio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November 1, 200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ne 3, 2016. Retrieved May 9, 2011.
  21. ^ Pearson ML, Selby JV, Katz KA, et al. (2012). "Clinical, epidemiologic, histopathologic and molecular features of an unexplained dermopathy". PLOS ONE. 7 (1): e29908. Bibcode:2012PLoSO...729908P. doi:10.1371/journal.pone.0029908. PMC 3266263. PMID 22295070.
  22. ^ a b Lockwood, Jeffrey (2013). The Infested Mind: Why Humans Fear, Loathe, and Love Insec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01–2. ISBN 978-0199930197.
  23. ^ Traver J (February 1951). "Unusual scalp dermatitis in humans caused by the mite, Dermatophagoides (Acarina, epidermoptidae)" (PDF). Proceeding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 53 (1).
  24. ^ Hinkle NC (2000). "Delusory parasitosis". American Entomologist. 46 (1): 17–25. doi:10.1093/ae/46.1.17.
  25. ^ a b c Shelomi M (June 2013). "Mad scientist: the unique case of a published delus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19 (2): 381–388. doi:10.1007/s11948-011-9339-2. PMID 22173734. S2CID 26369401 – via Academia.edu.
  26. ^ Poorbaugh JH (June 1993). "Cryptic arthropod infestations: separating fact from fiction" (PDF). Bulletin of the Society for Vector Ecology. 18 (1): 3–5. ISSN 0146-6429.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017-12-15. Retrieved 2020-08-04.
  27. ^ Shelomi M (June 2013). "Evidence of photo manipulation in a delusional parasitosis paper". Th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99 (3): 583–585. doi:10.1645/12-12.1. PMID 23198757. S2CID 6473251.